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全文解析:监管框架与创新密码

 

在理解第三张稳定币牌照的生态价值后,作为制度基石的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(下称《条例》)更显关键 —— 这部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生效的法规,以 “强制发牌 + 全链条风控” 为核心,既为牌照发放提供明确依据,更勾勒出香港数字金融枢纽的监管底色,其条文设计与美国《天才法案》形成 “开放创新” 与 “霸权工具” 的鲜明分野。

《条例》的立法逻辑始于 “风险防控与创新包容” 的双重目标。背景层面,面对全球稳定币市场的无序扩张与诈骗风险(如奥拉丁虚假稳定币骗局),香港自 2023 年底启动立法,2025 年 5 月 30 日正式刊宪,成为全球首个对法币稳定币实施全面监管的司法管辖区。其核心定位是通过明确规则,既防范金融风险,又为 Web3.0 生态提供监管确定性,这与第三张牌照 “金融 + 科技 + 基建” 的协同模式形成制度呼应。

《条例》全文的核心条款可概括为 “四大监管支柱”。其一为强制发牌制度,明确三类活动必须申领牌照: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、境外发行锚定港元的稳定币、向香港公众推广法币稳定币。申请门槛严苛,非银行机构需实缴 2500 万港元资本,且需通过金管局对公司治理、风险管理的全面评估。其二是储备资产刚性约束,要求 100% 以高流动性资产(现金、短期国债等)足额储备,与流通面额完全匹配,且需独立托管、与自有资金隔离,从根源杜绝 “虚构托底” 风险。其三为全流程合规要求,涵盖反洗钱系统搭建、24 小时面值赎回保障、季度审计披露等,持牌机构需接入金管局监管系统,确保运营透明。其四是投资者保护机制,仅持牌机构可向零售投资者销售稳定币,且只有持牌发行的广告被允许,防范虚假宣传诈骗。

从实践价值看,《条例》为香港数字金融布局提供三大支撑。首先是监管闭环形成,通过 “发牌 - 储备 - 披露 - 审计” 全链条规则,配合此前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监管,逐步覆盖 “发行 - 交易 - 托管” 全环节,这也是第三张牌照能实现 “生态协同” 的制度前提。其次是离岸创新赋能,条例预留人民币稳定币监管空间,支持与数字人民币形成 “离岸 - 在岸” 协同,强化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。最后是全球标准输出,其 “集中式监管 + 场景驱动” 模式,相比美国联邦与州的监管分歧更具效率,为全球提供 “非霸权化” 监管样本。

《条例》并非没有挑战,港元联系汇率制导致稳定币国际吸引力受限,但通过配套的 RWA 操作指引(2025 年拟发布),可依托链上债券、跨境贸易凭证等场景创新破局。这种 “规则兜底 + 场景突破” 的逻辑,与第三张牌照推动的生态协同一脉相承,共同构筑香港数字金融的核心竞争力。

综上,《稳定币条例》全文的本质是 “创新的安全网”:以刚性规则防范风险,以开放框架包容协同,既为牌照发放提供准绳,更让香港在全球数字货币博弈中站稳 “合规创新” 的差异化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