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特币和 BCH 哪个更值得购买?非法投机的伪命题

“莱特币和 BCH 哪个更值得购买” 的提问,本质是陷入了 “矮子里拔将军” 的认知误区 —— 即便二者在 2025 年市场中呈现不同波动特征,莱特币因 ETF 审批延迟承压,BCH 随比特币行情小幅震荡,但剥开这些表象可见,二者均属无实体价值的投机品,且国内任何购买行为都触碰法律红线,所谓 “值得购买” 的比较本身就是伪命题,与 “档次差异” 的认知陷阱一脉相承。

从市场信号看,二者的短期波动均是炒作噱头,绝非 “值得购买” 的依据。2025 年 3 月,美国 SEC 推迟莱特币 ETF 审批决定,导致其价格单日下跌 8%,打破 “合规预期” 的炒作叙事;而 BCH 虽借力比特币储备公司增持的市场情绪,价格阶段性上涨 5%,但缺乏自身价值驱动,很快随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风险资产抛售回落。这种波动与 2019 年 BCH 借 “算力战” 拉涨、2020 年莱特币靠 “减半行情” 炒作的逻辑如出一辙,均是资金短期博弈的结果,而非价值增长的体现。普通投资者若跟风购买,只会沦为庄家收割的对象,2021 年莱特币因沃尔玛假消息暴涨暴跌致 2100 万美元爆仓的教训早已印证这一点。

更危险的是,“二选一” 的提问正成为诈骗分子的新诱饵。2025 年株洲陈某遭遇的 “USDT 搬砖” 骗局中,诈骗分子最初就是以 “莱特币比 BCH 更稳”“BCH 涨幅空间更大” 等对比话术吸引用户入场,待建立信任后再引导至虚假平台收割资金。这类套路利用投资者 “选优” 心理,将非法投机包装成 “理性决策”,本质与伪造波卡币走势图的诈骗逻辑一致,都是用虚假比较掩盖诈骗本质。即便避开直接诈骗,购买过程中使用的境外平台也可能暗藏盗币风险,私钥被盗、账户封禁的案例时有发生。

最核心的底线是,无论选择购买哪一种,国内参与者都将面临法律追责与资产损失的双重风险。我国早已全面禁止虚拟货币交易,2025 年北京公安与北交所的合作机制更明确,涉案虚拟货币将通过香港合规平台变现后没收上缴国库,PlusToken 案中 140 万枚莱特币被依法处置的案例便是明证。这意味着,即便 “低价购买” 后价格上涨,资产也可能因非法属性被冻结没收,苏州投资者持莱特币资金被没收的结局同样适用于 BCH 交易。2024 年司法解释将虚拟货币交易纳入洗钱罪认定范围后,参与购买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,所谓 “选择更值得的品种” 毫无意义。

对比二者的技术与风险可见,所谓 “购买价值” 的比较纯属空谈。莱特币 1MB 区块容量与 BCH 32MB 区块容量的差异,从未转化为实际应用优势,二者平均区块使用率均不足 1%,所谓 “技术优势” 沦为摆设;而前四大矿池掌控超 50% 算力的中心化问题,让二者价格均可被轻易操控,2018 年 BCH 单日暴跌 40% 的历史随时可能重演。

综上,莱特币和 BCH 均无 “值得购买” 的价值,国内购买行为更属违法。用户需延续对虚拟货币非法性、投机陷阱的认知,摒弃 “选优投资” 的幻想:无论选择哪类虚拟货币,参与交易都是踩法律雷区,远离才是财产与法律安全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