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ourbit 这个 app 的真假” 的疑问,在司法判决与反诈通报中已有清晰答案:无论是曾引发 4.6 亿元诈骗案的原版 OURBIT(欧比特)APP,还是当前社交平台流传的各类 “ourbit” 类 APP,均非正规金融工具,前者已被定罪为诈骗载体,后者全是仿冒陷阱,需从本质定性、仿冒特征、鉴别要点三方面彻底认清。
首先必须明确:原版 OURBIT APP 是已被判刑的诈骗工具,无任何 “真实性” 可言。据湖北省鄂州市中院 2025 年生效判决披露,该 APP 由程某等 34 人犯罪团伙开发运营,对外宣称 “新加坡注册、持有美英金融牌照”,还包装 “0 滑点交易”“智能止盈” 等噱头。但实际上,APP 内的 9 种虚拟货币交易全是假象 ——K 线图参照比特币价格伪造,交易市场是封闭的 “用户 - 平台对赌盘”,与国际市场无任何关联。平台通过后台操控制造 “插针”“滑点”,强制用户爆仓,对盈利者直接封禁账号,短短一年就骗取近 3 万人资金,单名受害者最高损失达 300 多万元。最终 34 名团伙成员因诈骗罪获刑,该 APP 服务器已被依法查封,彻底失去流通基础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:当前流通的 “ourbit” 类 APP 全是仿冒陷阱,精准收割受害者。随着原版 APP 覆灭,骗子利用用户对 “ourbit” 的认知惯性,搭建高度相似的仿冒 APP,形成新诈骗链条。这类仿冒 APP 具有三大典型特征:一是 “外观克隆”,图标、界面与原版高度一致,仅在域名或包名处做细微修改,如将 “ourbit” 改为 “ourbitt”,利用视觉混淆降低警惕;二是 “话术诱骗”,通过 “欧比特重启”“官方清退补偿” 等宣传,诱导原受害者输入银行卡信息或充值 U 币 “激活账户”,9 月上旬就有 120 余名受害者因此二次被骗;三是 “渠道隐蔽”,均未在正规应用商店上架,只能通过陌生链接或扫码下载,与工信部曝光的仿冒金融 APP 传播路径完全一致。
辨清 “ourbit” APP 真假,需紧扣 “三查三拒” 原则。三查:一查资质,我国持牌金融机构中无 “ourbit” 相关主体,宣称 “境外合规” 均为谎言;二查下载渠道,正规 APP 必在官方应用商店上架,第三方链接下载的全是假货;三查交易本质,要求充值虚拟货币、推行高杠杆交易的,无论名称是否为 “ourbit”,都是诈骗工具。三拒:拒绝相信 “高收益”“稳赚不赔” 宣传,这是所有诈骗 APP 的共同噱头;拒绝向私人账户或陌生钱包转账,正规交易只会通过官方托管账户进行;拒绝泄露助记词、银行卡密码等信息,仿冒 APP 常以 “验证身份” 为由窃取数据。
若已下载 “ourbit” 类 APP,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:卸载 APP 并扫描设备查杀木马,解绑所有关联银行卡;若有资金投入,保存交易流水、聊天记录等证据,参照此前欧比特案件的报案流程,向公安机关如实说明情况;发现仿冒线索及时通过国家反诈中心 APP 举报,避免更多人受骗。
综上,不存在 “真实合规的 ourbit APP”,无论是原版还是仿冒版,都是彻头彻尾的诈骗工具。用户需摒弃投机幻想,对 “ourbit” 相关的任何 APP 坚决远离,方能守护财产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