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货币的复杂版图中,以太坊(ETH)作为核心力量,其总量设定与供应机制一直备受关注。与比特币 2100 万枚的硬性总量上限不同,以太坊的总量情况更为复杂,没有简单直白的固定数值。
以太坊最初并未设置严格的总量上限。在其诞生之初,通过 ICO 众筹发行了约 7200 万枚 ETH,开启了流通序幕。早期基于工作量证明(PoW)的挖矿模式下,每个新区块生成时会奖励矿工一定数量的 ETH,奖励数额随时间调整:起初是每个区块 5 枚 ETH,后经 “拜占庭” 升级降至 3 枚,“君士坦丁堡” 升级后变为 2 枚 。这种动态奖励机制,使得在 PoW 时代,ETH 的新增发行量相对稳定但无明确总量限制,每年新增发行预计在 1800 万枚左右 。
然而,随着以太坊生态发展,为平衡网络安全、交易效率与代币价值,其供应机制迎来重大变革。2021 年 8 月,伦敦硬分叉引入 EIP-1559 协议,带来 “基础费销毁” 机制:用户支付的 Gas 费中的基础部分,不再流向矿工,而是被永久销毁。当以太坊网络交易活跃,如 DeFi 借贷、NFT 铸造热潮期间,大量 Gas 费被销毁,导致 ETH 实际供应量减少。例如在 2023 年某交易高峰期,单日 ETH 销毁量达 1.2 万枚,远超当日新增发行量,首次出现净通缩 。
2022 年 9 月的 “合并”,以太坊从 PoW 彻底转向权益证明(PoS)机制,进一步重塑供应格局。PoS 机制下,区块验证由质押 ETH 的验证者负责,新增发行大幅减少,年通胀率从 PoW 时代的约 4% 骤降至 1% 以下 。据统计,在 PoW 时每天约有 13000 枚 ETH 产出,而合并后这一数字仅约 1700 枚 。并且,随着质押验证者数量增加,质押的 ETH 被锁定,减少了市场流通量,目前质押 ETH 数量已超 3400 万枚 。
截至 2025 年中,ETH 流通供应量约为 1.207 亿枚 。尽管理论上以太坊供应仍无绝对上限,但当前 “低通胀 + 销毁” 模式使总量增长极为缓慢,且在网络高活跃度时会出现通缩。以太坊社区也在探索更多通缩机制,如 “账户抽象”“分片链” 升级有望提升网络效率,间接增加 Gas 费销毁;“燃烧证明” 提案若落地,将进一步强化通缩逻辑 。
综上所述,以太坊虽未设定类似比特币的固定总量,但供应机制已从早期潜在无限量发行,转向如今的动态平衡与通缩趋势。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而言,关注 ETH 的新增发行与销毁数据对比,以及社区升级动态,比纠结具体总量数字更能把握其价值逻辑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