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年,孙宇晨怀揣着对区块链技术的深刻洞察与革新互联网的宏愿,创立了波场(TRON)项目。彼时,区块链概念虽已兴起,但应用场景尚待拓展,孙宇晨敏锐地捕捉到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发展潜力,决心打造一个高吞吐量、低成本的区块链平台,波场项目应运而生。其注册主体为同年 7 月在新加坡成立的波场基金会,自此,孙宇晨开启了在加密货币世界的征程。
波场币作为波场网络的原生加密货币,在波场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。它具有多重用途,可用于支付波场网络中的交易手续费,激励节点参与网络维护与数据验证,保障波场区块链的稳定运行。同时,在波场生态内丰富的去中心化应用(DApp)场景中,如去中心化金融借贷、去中心化交易所交易、数字资产存储等,波场币都是重要的流通媒介与价值承载工具。
波场币的诞生历程充满争议与挑战。2017 年 8 月,波场开启 ICO(首次代币发行),计划发行 1000 亿枚波场币,开售价格为 0.0015 美元,仅半月时间便完成众筹,成功募集到 5800 万美元,这一成绩在当时的加密货币项目中颇为亮眼。然而,好景不长,国内监管政策趋严,ICO 活动被紧急叫停,波场币面临退币要求。孙宇晨虽一度陷入舆论漩涡,被质疑 “跑路”,但最终选择配合监管,完成退币流程。随后,他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,积极推动波场币在全球各大加密货币交易所上线交易。
在后续发展中,波场币价格走势跌宕起伏,市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。部分投资者看好波场的技术前景与生态布局,认为随着波场网络不断优化升级,应用场景持续拓展,波场币有望实现价值增长。例如,波场成功收购 P2P 下载鼻祖 BitTorrent,将其庞大的用户群体与技术资源纳入生态体系,发行的 BTT 代币与波场币形成联动,进一步增强了波场生态的吸引力,带动波场币市场需求上升。但也有批评者指出,波场币在项目初期存在白皮书抄袭、代码复用等问题,且市场上曾出现高度控盘迹象,价格易被庄家操纵,投资风险较大。
近年来,孙宇晨在波场币发展上动作不断。他频繁参与全球加密货币行业活动,通过一系列极具话题性的操作,如以 456.7888 万美元拍下巴菲特慈善午宴、花费 620 万美元拍下意大利艺术家 Maurizio Cattelan 的作品《Comedian》、乘坐蓝⾊起源的 “新谢泼德号” ⽕箭完成亚轨道太空飞行等,提升波场与波场币的全球知名度,吸引更多开发者、投资者关注波场生态。2025 年,孙宇晨向特朗普家族支持的加密货币项目投资,并大量囤积川普币,再次引发市场热议,其商业布局与营销策略令人捉摸不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