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RC20 全称为 “以太坊请求注释 20”,由开发者 Fabian Vogelsteller 于 2015 年提出,本质是一套智能合约接口规范。这套标准规定了代币必须实现的基本功能和方法,包括代币名称、符号、总供应量、转账、余额查询等核心功能。例如,通过transfer函数实现代币转账,balanceOf函数查询指定地址的代币余额,approve和transferFrom函数支持第三方代付场景,这些标准化的接口确保了不同 ERC20 代币能在以太坊生态中兼容互通。
正是这种兼容性,让 ERC20 代币成为去中心化金融(DeFi)、交易所和钱包应用的 “通用语言”。目前,市场上超过 90% 的代币都遵循 ERC20 标准,如 USDT(以太坊版本)、UNI、LINK 等主流代币。用户可以在支持 ERC20 的钱包(如 MetaMask、imToken)中统一管理这些代币,交易所也能通过标准化接口快速上线新的 ERC20 代币,大幅降低了技术对接成本。
从技术角度看,ERC20 的出现解决了早期代币生态混乱的问题。在没有统一标准前,不同团队发行的代币功能各异,转账规则不兼容,开发者需要为每种代币单独开发适配代码,用户使用时也常因规则差异导致资产损失。ERC20 通过标准化接口,让代币发行方无需重复开发基础功能,只需专注于自身特色应用,同时让用户和平台能安全、高效地处理各类代币交易。
不过,ERC20 也存在一定局限性。例如,它不支持代币销毁通知、动态手续费调整等高级功能,且以太坊网络拥堵时,ERC20 代币转账手续费可能飙升。为此,后续出现了 ERC721(非同质化代币标准)、ERC1155(多类型代币标准)等补充标准,但 ERC20 凭借先发优势和广泛应用,仍是以太坊生态中最基础、最重要的代币标准。